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高校,同時也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作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辦學歷史、特色鮮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對我國煤炭能源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領和支撐作用。1960年和1978年,學校先后兩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學校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徐州市,校園占地面積4413畝(文昌校區1555畝,南湖校區2858畝),校舍建筑面積130余萬平方米。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由英國福公司創辦于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焦作路礦學堂是晚清時期由外國人在中國開辦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時也是在我國創辦最早并一直延續至今的礦業高等學府,并躋身于中國最早一批近代大學的行列。從1920年代起,學校先后經歷了福中礦務大學、私立焦作工學院的變遷。抗戰爆發,學校先遷陜西西安,再遷甘肅天水,于1938年與東北大學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工學院在陜西城固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抗戰勝利后,焦作工學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陽復校,其后又幾經輾轉,遷河南鄭州、江蘇蘇州,于1949年9月遷回焦作原址。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將焦作工學院撥歸燃料工業部領導,1950年3月,又將新開辦的華北煤礦專科學校并入焦作工學院,并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學院。在經歷了天津-焦作兩地辦學的短暫過渡期后,1951年2月,焦作工學院的師生員工及圖書儀器設備全部遷至天津;4月,中國礦業學院舉行成立典禮——焦作工學院的歷史宣告結束。
1952年院系調整期間,北洋大學、唐山交大、清華大學的采礦系調整到中國礦業學院,學校因此聚集了全國一流的采礦科學技術人才。1953年,為實現更大的發展,學校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成為北京學院路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文革”期間,學校遷至四川省合川縣位于華鎣山下的三匯壩鎮,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1978年,學校在江蘇徐州重建,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并在北京學院路原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1997年,經國家教委批準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1998年,煤炭工業部撤銷,學校劃歸國家煤炭工業局管理,同年,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并入學校,成為學校“北京校區東校園”,形成了“一校兩地三校園”的辦學格局。2000年,學校整體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其后,北京校區東校園又劃轉北京廣播學院。學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區逐步演變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辦學實體。
學校的命運始終與國運的興衰緊密相聯。伴隨著歷史的風雨,歷經時代的滄桑,中國礦業大學與中國工業化進程同步發展,與人民共和國一起成長,100多年來,歷經14次搬遷、12次易名,歷經艱辛,顛沛流離,卻依然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在舊中國,學校把“教育英才,備物質建設之先鋒;從事研究,求吾國學術之獨立”作為歷史責任。在新時代,學校把“開發礦業、開采光明、建設祖國、造福人類”作為神圣使命。經過一代又一代礦大人的努力奮斗,鑄就了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獨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的辦學理念,“勤奮、求實、進取、奉獻”的優良校風。
學校建設與發展,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關懷。毛澤東同志“開發礦業”的題詞曾激勵著一代代礦大人為事業不懈奮斗;鄧小平同志親筆批示指引學校在改革開放中走上中興之路;江澤民同志來校視察學校科研工作并為我校建校90周年題詞;胡錦濤同志為我校建校100周年發來賀信;習近平同志出席了我校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簽署兩校教育與科技合作協議。
中國礦業大學作為當今全國唯一以礦業命名的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在上級主管部門、煤炭能源行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通過長期發展和建設,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和多科性大學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開發、利用,資源、環境和生產相關的礦建、安全、測繪、機械、信息技術、生態恢復、管理工程等領域形成了優勢品牌和鮮明特色。學校設有礦業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力學與建筑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化工學院、環境與測繪學院、電力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管理學院、文學與法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體育學院等22個學院。學校另有徐海學院和銀川學院等兩個獨立學院。
學校現有59個本科專業,3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9個專業學位授權點,16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8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學科;4個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及5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學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分別排名第一、一、三、四位。2012年,工程學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前1%。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各類教職工3100多人。在1770余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347人,副教授564人;博士生導師303名,碩士生導師812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60%以上。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擁有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外聘7名院士擔任相關學院的院長),先后有1人獲聘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獲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1人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4人被列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57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1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67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人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5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4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9人分別獲孫越崎能源大獎,11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
學校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本,致力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富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教學成果豐碩。建校以來,先后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20萬余名畢業生,他們當中許多人已成長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及行業發展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領軍人物。2002年以來,學校先后獲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建成9門國家級精品課程,擁有14個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學校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建設了國家級大學生科技創新示范基地。2002年以來,我校學生參加省級以上國內外科技競賽獲得3470余項獎勵,先后有16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和江蘇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及江蘇省創業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稱號。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300余人,各類碩士、博士研究生10700余人,留學生180余人。
圍繞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和國家及行業的戰略需求,學校致力于科學研究,提升學校的創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十一五”以來,共承擔包括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國家科技發展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75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22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0項,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1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數位居全國高校前列、江蘇省高校第一位;獲省部級科技獎勵315項、授權專利3452項(其中發明專利578項)。研究與發展經費快速增長,目前年均科研經費超過5億元。學校建設了完備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聯網(感知礦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學校圖書館擁有藏書230萬冊,數字圖書89萬冊。數字化校園建設不斷向前推進。中國煤炭科技博物館(礦業安全博物館)每年接待社會各界的參觀者14000多人。
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服務行業人才培養、科技進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以校董事會為平臺大力推進社會服務,校董事會成員單位發展到111家,全面合作單位達到24家,與8個地級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14家國有大型企業共建了研究機構。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評為江蘇省唯一的“A類(優秀)國家大學科技園”稱號;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被譽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學校承擔了國家安監總局“十二五”期間萬名煤礦總工程師培訓任務,在煤炭行業影響力顯著提升。
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國際化辦學。目前,學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強的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創新高等教育國際協同模式,成立了國際學院,建設了中澳礦業研究中心等國際合作平臺,聯合10多所國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發起成立了“國際礦業、能源與環境高等教育聯盟”。在澳大利亞格林菲斯大學創辦了“旅游孔子學院”。多次成功舉辦了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學術年會等國際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
源深流自遠,行健天同功。學校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2011--2020年)提出的戰略目標是: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校總體辦學水平實現新的跨越提升,努力把學校建成特色鮮明、國際一流的高水平礦業大學。目前,中國礦業大學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校師生員工正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創新的工作舉措,推進學校各項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2014年4月25日更新)
![]() |
中國礦業大學 |
等級:一本 教育部直屬 位于江蘇徐州 關注人數:次 |
類型:理工 性質:(公辦)普通本科 211工程 主管部門:教育部 國家重點學科:9個 院士:13位 博士點:16個 碩士點:35個 |
- 09-16[高校新聞]今年景德鎮陶瓷學院42名學生考取“村
- 08-30[高校新聞]英姿颯爽展軍風 激揚青春鑄軍魂
- 08-28[高校新聞]校領導檢查調度后勤工作
- 08-21[高校新聞]校領導率團考察大理學院
- 08-19[高校新聞]武漢工程大學云南磷化集團工程碩士班
- 08-04[高校新聞]景德鎮陶瓷學院舉行“舞動校園,展示
- 08-03[高校新聞]湖北工業大學科技成果“琥珀酸生物制
- 07-28[高校新聞]中國工程院院士、臺灣云林科技大學楊
- [招生信息]中國礦業大學專業錄取分數線(黑龍江考生)
- [院校新聞]查看更多有關"中國礦業大學"的新聞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學校設有研究生院。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創辦于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后改稱焦作工學院。1950年,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在天津建立了新...
中國礦業大學概況更新日期:2017年05月04日
中國礦業大學專業設置
中國礦業大學的重點專業
國家級重點學科 (8個)(教研函[2007]4號)
采礦工程 安全技術及工程
礦物加工工程 礦產普查與勘探
巖土工程 工程力學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機械設計及理論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1個)(教研函[2007]6號)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江蘇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 (4個)(蘇教研[2005]6號)
機械設計及理論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化學工藝 管理科學與工程
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5個)(蘇教研[2008]4號)
機械工程 土木工程
測繪科學與技術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江蘇省重點學科 (9個)(蘇教研[2006]4號)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機械電子工程
機械設計及理論 化學工藝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礦物材料工程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部級重點學科 (4個)
安全技術及工程 礦物加工工程
機械設計及理論 管理科學與工程
北京市重點學科 (4個)(京教研[2008]4號)
“清潔能源學”交叉學科 “土木工程”一級學科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二級學科 “環境工程”二級學科
校級重點學科
校級一級重點學科:8個 (中礦大學科字[2008]3號)
地質學 力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 電氣工程
通信與信息系統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化學工程與技術 環境科學與工程
“十一五”校重點學科:10個 (中礦大學科字[2008]1號)
思想政治教育 應用數學
凝聚態物理 材料學
流體機械及工程 通信與信息系統
計算機應用技術 應用化學
地質工程 企業管理
“十五”校重點學科:11個 (中礦大[2002]39號)
企業管理 計算機應用技術
應用數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結構工程 理論物理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化學工藝
機械電子工程 構造地質學
通信與信息系統 材料學(增補)
中國礦業大學的錄取規則
第八條學校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規定,在各省(市、自治區)招生主管部門統一組織下,遵照“學校負責、省招生考試主管部門監督”的原則開展本科生錄取工作。
第九條學校在投檔考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體健康狀況檢查合格的情況下,堅持公平、公正和擇優錄取的原則,按照理工類、文史類、藝術類和體育類分類錄取。
第十條根據各省生源情況確定調檔比例,調檔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計劃的110%以內,對實行完全平行志愿的省份調檔比例控制在105%以內。
第十一條根據考生志愿分布設定專業級差,第1、2專業志愿級差為2分,以后各專業志愿級差均為1分,級差分計入投檔分后進行排序錄取并確定專業,當考生的投檔分相同情況下,按照數學和英語兩門課高考分之和排序。對報有服從專業調劑志愿的考生,在所報專業已滿的情況下,視其專業意向進行調劑錄取;對未報服從專業調劑志愿的考生,在所報專業已錄取滿額情況下作退檔處理。
?江蘇省文史類和理工類考生“選測”科目等級為B+B;藝術類、體育類專業考生的錄取按省考試院規定執行;確定考生錄取專業時,對“選測”科目歷史(文史類)和物理(理工類)等級達A+的考生加2分,等級為A的考生加1分;自主招生考生選測科目為BB。
?內蒙古自治區考生實行“招生計劃1:1范圍內,按專業排隊錄取”的錄取規則。
?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只錄取有志愿的考生,學生入學后不允許轉入其他專業學習。
第十二條取得我校自主選拔錄取資格的考生,高考成績達到當地重點線后,在自主招生志愿(設置自主招生志愿的省份)或學校第一志愿(傳統志愿)或A志愿(平行志愿的第一順序志愿)報考我校的,予以錄取。資格認定為優秀以及資格認定為合格且高考分數達到我校投檔線或模擬投檔線的,錄取考生第一志愿專業;其他考生在專業志愿填滿且不重復的情況下,錄取所填專業志愿之一。
第十三條學校設有孫越崎學院,新生入學后將根據高考成績和個人意愿選拔部分優秀學生進入孫越崎學院學習,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拔尖人才。學校還設有國際學院,可以為有意愿赴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留學的學生,提供有特色的國際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此外,我校實施本科生出國學習項目,每年選派并資助200名左右的本科生出國學習3個月,并按照學校規定對成績合格的國外學習課程認證學分。
第十四條學校設立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中國礦業大學優秀學生獎學金、神華獎學金等各級各類獎助學金達30多項,每年獎助總額超過5000萬元,在學生中的覆蓋面超過60%。
第十五條學校不限制考生應試外語語種,但英語是各專業必修課程,考生入學后均以英語為第一外語安排教學。
第十六條學校采礦工程專業不招收女生,其它專業沒有男女生錄取比例限制;建筑學專業年制5年,要求有一定的美術基礎。
第十七條學校在新生入學后,按照教育部規定對新生進行體格復查和錄取資格審查,審查中如果發現有不符合招生規定的考生,核實后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中國礦業大學現有師資力量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現有各類教職工3100多人。在1770余名專任教師中,有教授347人,副教授564人;博士生導師303名,碩士生導師812名,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60%以上。教師隊伍中,有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擁有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其中外聘7名院士擔任相關學院的院長),先后有1人獲聘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獲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1人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4人被列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57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11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67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人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5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4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9人分別獲孫越崎能源大獎,11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
中國礦業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
近幾年來,在全國就業形勢相對嚴峻的情況下,我校進一步加強就業教育,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舉行形式多樣的就業指導活動,建成了就業信息網絡,為學生提供就業查詢和遠程服務,增強了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使就業領域得到極大拓展,就業層次得到了極大提高,畢業生質量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就業率超過全省普通高校平均就業率,居全國重點高校前列。
我校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率:2004年為99.51%,2005年為99.27%,2006年為97.16%,2007年為98.87%。
中國礦業大學的收費標準
中國礦業大學新生學費和住宿費按照江蘇省教育廳、財政廳和物價局規定標準收取。學校實行學分制收費,學費分為專業學費和學分學費,正常情況下理工、文史、體育和外語類專業每生每年平均約4600元,藝術類專業每生每年平均約6800元,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國內學費每生每年19200元(國外階段學費和住宿費等費用由外方大學按照其規定收取);住宿費每生每年1400元。
中國礦業大學在校生情況
。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300余人,各類碩士、博士研究生10700余人,留學生18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