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語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創辦于1962年,1964年6月定名為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6月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校名簡化為北京語言大學。北語是中國唯一一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和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中華文化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國際型大學,素有“小聯合國”之稱;又是一所以語言教學與研究為特色和優勢的多科性大學,目前北京語言大學已成為我國中外語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學術基地和培養涉外高級人才的搖籃。
建校50年來,學校已經為世界上176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5萬余名懂漢語、熟悉中華文化的外國留學生。北京語言大學在國內從事對外漢語和中華文化教育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雄厚。目前,學校共有教職工1281人,其中教學和科研人員727人,有高級職稱的304人。學校還聘請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兼職教授,同時還有60多名外國專家在校任教。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才培養的領域不斷拓寬,學科涵蓋文學、經濟學、法學、工學、歷史學、教育學和管理學七個門類,現有博士后流動站1個、博士專業15個、碩士專業28個、本科專業23個。其中國家重點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9個,截至2011年9月,學校各類中國學生達到39934人。其中博士168人,碩士1521人,本科生3969人,成人本科359人,成人專科1185人,網絡本科10179人,網絡專科生22553人。外國留學生8917人次。
學校設有漢語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文學院(教師進修學院)、漢語進修學院、漢語速成學院、信息科學學院、國際商學院、高級翻譯學院、社會科學學院、繼續教育網絡教育學院、出國留學人員培訓部、英語教育中心、體育教學部等教學單位。設有對外漢語研究中心、漢語水平考試中心、語言研究所、應用語言學研究所、語言信息處理研究所、首都國際文化研究基地、國際漢語教學研究基地等研究機構。其中,對外漢語研究中心是中國對外漢語教學領域設立的唯一一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被確認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承擔著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
北京語言大學一貫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隨著我國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擴大,學校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廣泛、密切。目前與世界上50個國家的280所大學及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形成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富有成效的國際教育格局。學校在韓國設立了辦學機構,與美國哈佛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大學開展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項目。
學校編輯出版《語言教學與研究》、《世界漢語教學》、《中國文化研究》三種核心期刊。學校出版社出版的各類教材在海內外產生廣泛影響,有近百個國家的各類院校和培訓機構使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的對外漢語教材。
(數據截止到2012年5月)
北京語言大學 |
等級:二本 教育部直屬 位于北京北京市 關注人數:次 | |
類型:語言 性質:(公辦)普通本科 主管部門:教育部 國家重點學科:1個 |
- 09-13[高校新聞]迎新專題51:百篇優博獲得者為博士新
- 09-02[高校新聞]三明學院一批先進班集體和學生受省教
- 08-28[高校新聞]《東方教育時報》:上海電力學院學生
- 08-25[高校新聞]2012年暑期漢語研修班外國留學生順利
- 08-25[高校新聞]凝心聚氣 團結協作 切實做好臨床醫學
- 08-22[高校新聞]校黨委書記周應佳走訪粵港澳校友會
- 08-21[高校新聞]惠州學院外籍教師答謝學院領導 彭永
- 08-10[高校新聞]濰坊學院召開中層班子和處科級干部考
- [招生信息]北京語言大學專業錄取分數線(黑龍江考生)
- [院校新聞]查看更多有關"北京語言大學"的新聞

北京語言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學校創辦于1962年,原名北京語言學院。1996年6月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7月校名簡化為北京語言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座落在高等學府林立、科研院所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區,地處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核心區,是我國唯一一所以對來華留學生進行漢語和中華文...
北京語言大學概況更新日期:2017年05月02日
北京語言大學專業設置
北京語言大學的重點專業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2002年入選普通高校全國重點學科。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從事對外漢語教育和中華文化教育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取得的研究成果最多。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及其相關的理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語言認知和第二語言習得、語言測試及語言信息處理等方面,我校都做出了重要貢獻,不少成果已產生了巨大影響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我校編寫的對外漢語教材已在國內外漢語教學界廣泛使用;我校編制的對外漢語教學短期、初、中、高級教學大綱和課程規范已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文件;我校研制開發的漢語水平考試(HSK)已在海外2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7個考點,國內外累計考生達30多萬人;我校基于大規模語料統計研制的漢語水平詞匯、漢字、語法等級大綱已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和漢語研究的基礎文獻;我校建立的“留學生中介語語料庫”、“現代漢語研究語料庫”“現代漢語句型語料庫”和“北京話口語語料庫”等大型語料庫以及中國語言學家文庫、世界漢語教學及研究文獻庫等數據庫正在逐步開發利用,在漢語研究和語言學研究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我校擁有全國最大的語言學研究群體和最為豐富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研究素材,這些條件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主動和我校合作,開發利用我校得天獨厚的語言學資源,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今后我校將進一步擴大與海內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范圍,加強國際交流,總體跟進國際水平,爭取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研究的各個方面成為中國和國際的中心,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 2002年5月,入選普通高校北京市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以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為理論龍頭,以20世紀中外文學比較為現實特征,涵蓋了比較詩學、中英比較文學、中美比較文學、中日比較文學、中法比較文學以及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哲學、文學與宗教等比較文學的各個分支學科,每個分支學科都有在本學科有相當影響的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有由成果突出的副教授、博士組成的學術梯隊。本學科具有全國高校內單獨獲準設立的第四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博士點。本學科依托學校特色和優勢,以科研促動教學,以培養博士生和碩士生促動中外本科生的提高,并力爭早日進入國家重點學科行列。
漢語言文字學 2002年5月,入選普通高校北京市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北京語言大學在此方面具有很好的學科發展基礎,涌現出一批在漢語言文字學領域有重要影響的學者,特別是擁有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者,他們奮發向上,碩果累累。每年數以千計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留學生來我校學習漢語,其中還有不少在攻讀博士或碩士學位,而漢語言文字學在專業和課程中間都是核心內容之一。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在我校積極推動漢語國際化和漢語教學學理化的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語言學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可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北京語言大學的錄取規則
第四章錄取規則
第十一條我校招生錄取工作在教育部領導下,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委員會協調配合下進行,執行教育部規定的“學校負責,招辦監督”的錄取體制。
第十二條我校各省招生來源計劃按照教育部相關政策的規定、各省考生人數及歷年我校生源情況確定。
第十三條我校在所有實行平行志愿投檔改革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投檔比例為100%,服從專業調劑的考生進檔不退;在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提檔比例控制在當地招生計劃的105%以內。
第十四條在分專業錄取時,根據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招生計劃、專業志愿數、高考模式等具體情況按總分順序錄取,同時綜合考察德智體狀況,參考相關科目成績,如外語類專業參照英語單科成績,信息類、金融類專業參照數學單科成績,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第十五條我校一般情況下不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況下,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第十六條對享受政策性加分或降低分數要求投檔的考生,可按考生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工作專管部門的規定進行投檔。投檔后,我校按照考生實考分進行錄退。在實考分相同情況下,優先錄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
第十七條我校翻譯(法語)專業招收法語語種學生,其他專業只招收英語語種的考生。非外語類專業學習期間部分課程采用英語授課,學校公共外語課主要開設英語,第二外語可選修日語、西班牙語、法語。
第十八條凡生源地所在省份省級招辦組織外語口試的,除漢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外,均要求考生參加口試且成績合格。其中,英語(“英+西”復語)、日語(“日+英”復語)、翻譯(“英漢法”翻譯)要求外語口試滿分,其他專業以正式公布的招生計劃的備注要求為準。
北京語言大學現有師資力量
學校共有教職工1287人,其中教學和科研人員740人,有高級職稱的351人。學校還聘請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為兼職教授,同時還有60多名外國專家在校任教。
北京語言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
我校畢業生就業的部門主要集中在國家各部委、北京市屬部門、機關和各類型的企業,主要從事外交、外事、外貿、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其他需要兼具漢語和外語能力的工作。2005年我校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6.54%,其中5.4%的學生選擇出國繼續深造,16%繼續攻讀研究生。
北京語言大學的收費標準
我校2013級中國本科生學費標準為:外語、翻譯專業6000元/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字媒體技術專業5500元/年;對外漢語、漢語言文學、國際政治、新聞學、國際文化交流、金融學、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5000元/年,繪畫專業10000元/年。如果國家調整學費標準, 我校中國本科學生住宿標準為1050元/人、年。
北京語言大學在校生情況
2010年,學校各類中國學生達到35293人。其中博士157人,碩士1353人,本科生3790人,成人本科1327人,成人專科1160人,網絡本科10164人,網絡專科生17342人。外國留學生862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