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中國信息大學是由國家信息中心于1993年創辦的高等教育學府。建校之初由國家信息中心主任王春正任學校名譽校長、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劉鶴擔任董事長、副主任杜鏈擔任校長。1995年7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為學校題寫了校名。為更有效地利用國內外的辦學資源,深化教學改革,2003年,學校經北京市教委批準改制重組,現已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全日制高等學校。
辦學理念
校訓:獨立思考、自主學習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階段發展到大眾教育階段,為此學校確立了“服務多元化信息社會,面向大眾化高等教育,把握全球化發展機遇,培養復合型實用人才”的辦學定位和“質量立校、特色興校、誠信辦學”的辦學宗旨,以推動我國網絡經濟發展為己任,以培養具有突出信息化能力的人才為特色,充分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院系設置
學校設有基礎教育系、信息工程系、電子商務系和文化創意系四個系。基礎教育系負責對大一年級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知識基礎深厚,社會適應面寬,在就業和生存競爭上長久處于優勢地位。信息工程系、電子商務系和文化創意系為專業系,設有十個專業,涵蓋40個專業方向。學生可自主選擇專業,并在第二學年開始接受專業指導,與課程同步的完成畢業作品。畢業時以過硬的專業知識、高質量的畢業作品,找到滿意的工作崗位。
教育制度
三學期制:中國信息大學施行三學期制,把以前的兩學期“16周+16周”變為“10周+10周+10周”的三個短學期。每年3月中旬到11月中旬為集中學習期,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為4個月的集中假期。學校鼓勵學生利用長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勤工儉學。學分制:學生根據自身的發展愿望自主選擇課程,修滿200基本學分的課程即可畢業,不受固定的學習年限的限制。基本學分反映每門課程的教學時間,1學分10學時,1學時45分鐘。每門課程學習結束并通過考試,學生即可獲得該課程的基本學分。各門課程所獲得的基本學分累計達到畢業標準時,學生可申請畢業答辯。附加學分反映教學成本的差異,包括設備成本、師資成本、教學班規模等。為優化配置教學資源,對成本高的課程設置附加學分,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每學期學校按照學生選課總學分數收取學費。所選各門課程的基本學分與附加學分之和為選課總學分,每學分160元。
社會評價
幾年來,學校曾受到教育部教師發展基金委員會表彰,被評為全國民辦教育先進集體;成為中國民辦教育協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成為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信息化理事單位”;成為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創新能力培訓實驗基地”,被信息產業部電子教育與考試中心指定為“全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工程”項目合作單位。北京市教委每年對北京民辦高校辦學狀況進行評估,我校在歷次評估中均名列前茅。
校園環境
學校規劃面積1000余畝,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積為10萬余平方米,二期工程正在積極籌建中。學校建有各類教學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階梯教室、語音教室、影視演播室、畫室、動漫實訓室、計算機房和網絡實驗室等。學校設有大型圖書閱覽室、數字圖書館、多功能體育館、網球場、籃球場、足球場、高爾夫球練習場等文體設施。滿足學生的課外生活。學生宿舍配備空調、電話、網絡接口,擁有獨立衛生間、淋浴間和熱水器。學校管理嚴格,校警隊24小時執勤,校園數字可視監控系統實施全天候全方位動態監控。
校園生活
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目前有各類學生社團組織40余個,包括音樂協會、舞蹈協會等文藝類社團,籃球隊、足球隊、健美操、跆拳道等體育社團,數字電視臺、校廣播站、網站記者團、信風文學社、創業者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等實踐類社團;計算機協會、航模協會等科技類社團。學校舉辦經常性的文藝演出、計算機競賽、英語競賽、書法比賽、演講比賽及各項體育比賽,受到學生歡迎。
教改歷程
中國信息大學不斷探索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走有自己特色的辦學之路,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